尼采哲学最重要的两点〈若不论其走向即〝超人〞的话〉:一是激越颠覆〈上帝死了〉,二是对人性恶〈个人真实性〉所作的前所未有的深刻描述。对此,知者不必说,不知者也不可说〈成为盲点〉。
有此两点,尼采就不会像宣称了本体不可知的洛克、康德那样写《政府论》、道德和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之类的东西。尼采说:不能把人作为任何理想的实验品。他又怎么会抽掉人而设想经济社会秩序呢? 直言之,拒绝价值重复的尼采是不会讨论正面的社会理论建构问题的。
在西方,对尼采哲学进行解读的人不计其数,其中以海德格尔的《尼采》两卷集最有学术价值,大家可以参读一下。
作为思想观念的表达,是低调好还是高调好?高调是否一定言过其实?特别是在强势话语压制了个人表达的情形下,就只能低调吗?
我以为,尼采是高调的典范,但读他的书,需要对西方哲学史、尼采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动态、尼采之后的反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,重要的是能对个人的创伤记忆有所反省。下面是他的高调言论。
我的文章在很长时间内还很难被消化。
我们写东西不只是要让人了解,同时要让人无法了解。
我过于好奇,过于怀疑,过于傲慢,所以粗浅的答案无法使我满足。
我的虚荣心是:用十句话说出别人用一本书说出的东西---说出别人用一本书没说出的东西......
---撕下基督教道德的画皮,这是破天荒的大事件,一场真正的灾难。在这一点上启了蒙的人,就是铁腕人物,就是天意---它把历史碎为两段。
我是第一位非道德论者,因此,我是地道的破坏者。
人,这最勇敢、最惯于忍受痛苦的动物,他并不否认痛苦本身:他想要痛苦,他寻求痛苦,除非有谁给他指示出一种生存的意义,一种痛苦的目的。是痛苦的无目的性而非痛苦构成了长期压抑人类的灾难......
完整与全面的历史,应当是宇宙的自我意识。
尼采的〝上帝死了〞是一个太大的隐喻......它除了预告作为〝最高存在者〞的〝上帝〞死了〈上帝才能在十字架上死而复活〉,以及这个〝上帝〞庇护下的〝形而上学本体论〞死了,根本地是预告了人从此没有终极目的负担的自由,即自我承担自我创造的自由。可惜,尼采误解了根据的绝对性,以为不是客观的绝对性就是主观的绝对性......〈张志扬著《偶在论》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2月版〉
评论